銳泰打造智慧工廠 靠彈性生產在疫中突圍

2020/12/29

 

        只要是用零件組合而成的產品,99%都要靠螺絲組裝,而只要有螺絲的地方,都會用到手工具。這句話道出手工具商機之大,也讓這項少數根留台灣的「隱形冠軍」產業,近年積極尋求突圍轉型。而生產套筒扳手的手工具大廠銳泰精密,更斥資新台幣8億元打造智慧工廠,成為手工具產業競相學習的典範。

       「台灣是全球前三大手工具產業出口國,且在中高階手工具代工全球第一名」,業界道出台灣在手工具市場的重要性。而成立於1984年銳泰精密,就是主要生產中高階工業級的套筒扳手大廠,所謂「套筒扳手」,就是把螺絲鎖緊、轉開的工具,與低階DIY級產品不同,像是在F1賽車、雙B等車廠維修必備工具中,都有銳泰設計代工的身影。

       「中國大陸主要切入DIY級產品,因此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與市場,其實是主攻高階手工具的歐美業者。」切入高階市場,是台灣許多傳統產業進入高值化轉型的必經之路,這項挑戰不諱言相當大,但反而也成為業者加速智慧製造的決心。就以2020年疫情來說,電商通路平台交易量崛起,客戶急於下單也因此大幅縮短交期,銳泰就因能夠訂單準時交付而深受客戶信賴,反而在這波疫情之下,所幸能夠將衝擊降到最低。

       客戶加強電商通路部署,帶動上游供應鏈必須跟著調整,而銳泰之所以能夠跟上腳步,正是源自於其投入智慧製造所累積的成果。銳泰於2019年底正式啟用位於嘉義大埔美的智慧工廠,這座智慧工廠目前幾乎做到無人化,廠內以智慧物流作為中樞,機器手臂則井然有序進行套筒扳手生產作業。雖然銳泰在近年才開始規劃這座智慧工廠,但其實在很早之前,銳泰就已埋下智慧製造的DNA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

在智慧倉儲與智慧物流結合下,超過1萬個代表不同料件規格的塑膠工具箱形成活動式儲位,在工廠間穿梭。李建樑攝

 

在產線未有效配置與規畫前,過去銳泰的工廠總是半成品堆積如山。李建樑攝

「倉儲不該只是倉儲」來自迴轉壽司的靈感

       像手工具這樣的傳統產業來說,勞工仍是最主要的生產力。但事實上,銳泰董事長游祥鎮早在將近20年前,就開始意識到自動化是未來的趨勢,因而引進自動倉儲,甚至加快資訊化部署,導入ERP系統。

       但光是自動倉儲,還遠遠不夠。「倉儲系統不應該只是單純在做庫存管理,而是應透過完善的物流體系,與生產現場合作無間」游祥鎮如此說。但為什麼物流系統會如此重要?游祥鎮以生產套筒扳手舉例,像每一套筒從原料製造到出貨,中間需經過包括鍛壓、粗磨、熱處理、電鍍、包裝等10道工序,但細數前頭光是材料就超過千種,其又可加工成超過5,000種規格,手工具產業典型少量多樣的特性,背後衍生的是工序複雜與換線頻繁的挑戰,如果前頭的進料沒有掌控好,後面就會跟著大亂。

       因此游祥鎮將這套自動倉儲系統升級成2.0,結合旗下銳鼎科技自主開發的DCS系統,將訂單系統與現場端生產資訊整合,並與倉儲系統串聯,由超過1萬個代表不同料件規格的塑膠工具箱形成活動式儲位,只要電腦一鍵按下,根據工單內容,自動輸送帶就會迅速將料件送到對應的各加工站。

       游祥鎮也分享,這套在業界首創的智慧物流系統,其靈感竟還是來自於迴轉壽司。不管是客人自取,或是根據訂單直接送到指定客人座位,這一系列「點到點」的服務,讓游祥鎮靈機一動,把迴轉壽司的送料方式,重新設計運用在工廠的物流系統中。

向德日大廠取經 斥資8億打造智慧工廠

       而這套結合智慧物流的倉儲系統,也成為銳泰智慧工廠的心臟。但智慧製造不是只有物料管好就好,包括機台、生產排程、加工參數、模具以及夾治具等,都在各環節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       對游祥鎮來說,曾經造訪的日本Panasonic與德國西門子工廠,是他打造智慧工廠的標竿與典範,「現場幾百台機器在動,但在智慧製造系統整合下,卻沒有任何一台紅燈」。延續德日大廠的典範精神,銳泰斥資8億所打造的智慧工廠,可說是翻轉了傳統生產模式,除了自動送料,在減少人為介入的情況下,設備間的互相協作與連動,更是讓彈性生產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       現場四條智慧產線,共由四十個工作站、120台設備組成,其中最大的特色,就是將原本離散型的生產線,改以單元生產(Cell Production)方式進行。游祥鎮進一步解釋,過去銳泰將同類型設備集中置於產線進行批量加工,例如CNC加工完後才會整批進入滾花機或刻字機,但這樣的生產模式,一來只能先以半成品存放,待機台空出,而半成品在各工站的輸送也相當耗費時間與成本,二來,則是同一筆訂單多達數百種品項,因無法同時生產,而拉長生產週期。

       而銳泰導入小批量的生產模式,由機器手臂組成的單元加工站在經過整合與程式標準化後,能夠取代老師傅人工作業,因此從過去要花30分鐘換刀換模與調機,現在只要1分多鐘就能快速換線,這意味著,在少量多樣需求下,能夠在不同規格的工單需求下,達到彈性生產的能力,進而讓每筆訂單的交期,從45天縮短到15天。

        除此之外,這前後最大的差異,還有過去產線旁堆積如山的半成品已不復見,取而代之的是材料的精準到位,無縫銜接每一道加工製程。游祥鎮透露,過去堆積在產線旁的在製品每桶都有100公斤,現在只剩下40公斤,除了消除庫存浪費,也讓整個工廠環境煥然一新,加上新廠員工多是年輕人,在銳泰的智慧工廠中,已沒有傳統「黑手」工廠的影子。

數位轉型要一步步堆疊 不可跳躍式前進

        銳泰在智慧製造布局多年的成果受到終端客戶的高度認可,也使得其在這次疫情中能夠與其他競爭者拉開差距。但事實上,銳泰在投入智慧工廠建置的這段過程中,背後可說是承受相當大的壓力,堪比背水一戰。

        「因為當時業界幾乎成功案例可以觀摩。」游祥鎮回憶,當時以全新廠房與設備加總8億元的投資額,在不知道結果為何的當下,對於一家中小規模的傳統製造業投入智慧製造來說,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決心。過程雖然很糾結,但他也慶幸當時的堅持與破釜沉舟的決心,才能讓智慧工廠開花結果,在他眼裡,上位者不輕易妥協的決心很重要,「因為過程一定會有不如預期的情況發生,進而產生糾結的心理,但這時對於心態的調整就相當關鍵。」

       台灣手工具廠商約2,000家,7成聚集在中部,但超過7成工廠員工人數在20人以下,面對小型企業居多的手工具業者,但要做到智慧工廠,談何容易。因此作為過來人,游祥鎮從自身經驗也建議業界,不論是智慧製造還是數位轉型,都必須靠一步步堆疊,不可能跳躍式前進,因此,對於初入智慧製造的業者,不妨從最基本的資訊蒐集與整合開始做起,因為即便如銳泰,也是靠著前期自動化與資訊化的鋪墊,以此為基礎展開智慧工廠的第一哩路。

       而在投入智慧製造過程中,最難,也是最關鍵的地方,則是整合。智慧製造系統不只是導入自動化,還要智慧化,而軟體就是決策的大腦,這就相當考驗軟硬整合的能力,除了單一工作站的系統要整合,四十個工作站之間與智慧倉儲也要整合。但游祥鎮強調,一旦整合完畢,當系統標準化後,也代表人為介入的機會越少,不可控的因素降低,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井然有序,「就像代入數學的方程式,無論參數如何變化,都能迎刃而解。」

原文報導

其他消息